發展文創產業 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
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大日子,我們一同見證國家從站起來、富起來到強起來,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、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成就,意義非凡。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強盛的綜合展現,隨着中華文化日益走向世界,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,有着深厚的粵語文化底蘊,好應該發展壯大文化產業,既能增強經濟發展動能,亦能加強社會的凝聚力。
以港人的母語粵語為例,語音上粵語代表廣州話部分保留唐宋中古語音系統,平仄用韻契合唐宋詩詞,近乎文言文,用詞文白相應、言簡意雅,且粵語中遵循「九聲六調」體系,每種聲調的調值都不同,使粵語比只有四聲的普通話要複雜和有韻律得多,發音清晰多樣,古韻猶存,令人回味!從中可以理解粵語流行歌曲為何曾一度風靡全球華人,而香港更被認為是粵語流行歌曲的發源地,甚至具主導性,這是香港文創產業成功的寶貴資源。
雖然香港一直受中外文化所影響,但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,因此香港文化始終以中華文化作為基礎,其中與廣州等地的嶺南文化也是一脈相承,把外來的多元文化適當地實踐變為己用,使其發展為符合本土的文化,成功打造自己的標籤!
回看過去,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上海的國語流行曲南遷到香港以後,促進了香港本土粵語流行曲的萌發,但最初的粵語流行歌曲不是過於粵曲化,就是西化歌曲。直到1970年代由 「開山鼻祖」許冠傑《鐵塔凌雲》的新式流行曲揭開序幕,才標誌着粵語流行歌曲的本土化和現代性。其後由顧嘉輝作曲、黃霑填詞的《家變》,確立了香港旋律的新風格,將流行曲與本地方言進行結合,創造出一種本土化、時尚流行音樂。
用好灣區文化資源
另外,由於當時的流行曲填詞人有深厚的中國文學素養,如《故鄉的雨》,寫鄉思親情,動人心扉,又或者其中有香港地道的粵語俚語入歌填詞,內容幽默詼諧,描寫市民大眾的生活,得到草根階層的共鳴,如《半斤八両》、《打雀英雄傳》等,並且當時的歌手懂得裝扮和包裝,令人容易模仿。時至今日,在各地仍看到很多不懂粵語的人演唱粵語流行歌曲。「粵語」、「香港」、「流行」這幾個在語言、地域、文化等不同層面、不同範疇的概念,一度在許多人心目中成為了同義詞。
香港被譽為國際金融中心,且背靠國家、面向世界,國家支持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,然而香港要解決土地空間狹小、市場規模有限等問題,就要促進香港經濟民生的升級轉型,我們必須放眼粵港澳大灣區以至整個內地的合作,通過互相交流合作,形成一體化的產業群和共同的生活家園的概念。
粵港澳大灣區地緣文化相近,經濟相連、生活相近,互補性較強,在文化上融合具有天然的優勢。期望大家努力積極推動香港和大灣區的合作,一起努力發展文創產業,例如政府及各團體可以舉辦大灣區考察團,幫助各行各業合作與交流。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2024-10-02